工厂化循环水系统除鱼苗“气泡病”,竟一用就灵!

2024-03-25 17:29:51 发布来源:崇睿技术

 

      在淡水鱼养殖中,时常会听到一种名为“气泡病”的鱼病。
      这种鱼病通常发生于春未夏初,患病鱼多为鱼苗,在鱼身上出现大小不一、分布不均的气泡,特别是在鱼苗的眼睛、鳃盖和腹部等部位较为明显。

 

 

      伴随着身体上出现的气泡,鱼苗还会出现严重的跳动现象,并剧烈扇动尾部。有些患病严重的鱼,从鳍条的末端开始腐烂,在水面无力漫游,直至死亡。
      很多养鱼人一开始误以为是什么病菌或是寄生虫入侵,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投入杀除病菌、寄生虫的药物,但往往病害不见消除,反而鱼苗的死亡愈发频繁...
      其实,这不是什么外部病菌、寄生虫造成的病害,反而“元凶”正是水体本身!
      很多观点认为气泡病的形成是水中的某种气体过饱和,而鱼苗缺乏经验误将小气泡当作食物吞下,结果在肠内聚集成一个个明亮的大气泡,导致肠阻而死亡。

 

 


      但更多的情况是,受天气的剧烈变化,或水质过肥,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、硫化氢、氨氮等大量富集,这些有毒物质经过鳃、皮肤渗入鱼体血管,使血液失去携氧功能,并使游离出来的氧气变成气泡堵塞血液流动,在鱼身上形成水泡。
      当鱼苗罹患“气泡病”时,往往监测鱼池水质会发现,池内pH值过高或者过低,同时鱼池水色过浓。
      此时,需要做的是稳定水温、pH值、溶氧量,并去除水质中的有毒物质,这样就能减低物质对鱼苗血液的攻击,减少鱼苗罹患“气泡病”的可能。
      面对水质问题,传统的治理办法有三种:一、换新水;二、撒微生物制剂调水;三、在中午时间段开增氧机进行水体曝气。
      这些办法各自有着明显的短板:换水只是短时间缓解水质问题,且尾水会污染周边环境;微生物制剂效果有限;增氧曝气只能清除如部分能挥发的物质,无法从根源上去除问题。

 

 


      那么,“气泡病”的治理根源在哪?
      本质在于投喂鱼池的残饵、粪便未能及时处理,以及在前期肥水过程中投入大量肥料,这些物质与水内的藻类发生光合作用,导致水体内出现氨氮、亚硝酸盐、二氧化碳等物质。
      所以,治理水质,预防“气泡病”,优先需要处理的,是稳定鱼池水质。在如今的水产养殖领域,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来预防“气泡病”,恰恰是比传统方法更有效,更有性价比的方法。
     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(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,简称RAS),是一套由净化系统、温控系统、增氧系统和杀菌消毒系统组成,通过循环水处理设备,可针对物种所需的养殖环境进行科学管理,实现养殖物种跨地域跨季节养殖,减少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。

 

 


      具体到处理“气泡病”这类鱼病,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可利用微滤机和蛋分,有效收集鱼池中残留各类有机物,减少引发氨氮的物质。同时,利用生化过滤系统,可对池内的亚硝酸盐进行分解,有效降低“气泡病”的发生。
      此外,通过利用增氧器和温控设备,可以有效控制鱼池的溶氧和温度,避免因外界温度波动造成鱼池水温的巨大变化。

 

 


      而像这样的有效缓解鱼苗疾病的循环水鱼苗养殖场,目前在国内各大农业院校、研究所,鱼类养殖基地均有落地使用,推动着包括CATAQUA在内,国内一批专注于循环水设计、设备制造团队,为循环水养殖的发展带来更多优质设备,潜力无限!